close

    〈牛頓學派與萊布尼茲關於「空間」的辯論〉
         
  我的期中報告提及了笛卡兒和牛頓在許多方面完全相反。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繼承笛卡兒學說後,持續與牛頓學派論戰,在各執一詞的辯論中,雙方的學說都受到提煉而更加精緻,為後來的科學家提供豐富養分。我很早便決定試著在期末報告時弄懂這段有趣的歷史,並蒐集了一些資料,然而開始整理時才發現需要非常專業的能力,但要換題目也來不及了,因此這份作業將以對Alexandre Koyré的著作《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的讀書心得為主。Koyré教授的著作在科學史界已是經典,相信是可信任的。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 )》第一章中,牛頓說明:「我在此使用『引力作用』這個詞,一般意指物體使彼此接近的任何『動力(endeavor)』,不管它是什麼:不管這動力是來自物體自己的作用,互相傾向或互相激化;也不管它來自以太、空氣或任何不管是什麼的媒介之作用;不管是物質性的或非物質性的;任何迫使物體彼此朝向對方的『動力』都是引力作用。在同樣一般性的意義上我使用衝力(impulse)這個詞,在這論文中不是定義力的種類或物理性質,而是研究它們的量和數學比例,如我在定義之前的觀察。」和後來的物理學家不同,牛頓並不相信重力(超距力)會是物質的本質,因此重力是一種後於現象,為了分析所設定的假設,其背後有更深刻的原因(稍後的著作中,牛頓明白地將原因歸給上帝)。不同於重力,物質的慣性質量因為可測量,被牛頓歸類為他新發現的物質的本質之一(其餘是不可穿透性、形狀等);也就是凡物質皆有慣性質量,沒有慣性質量的不是物質。一切問題(他與萊布尼茲的爭執)出於這項設定。

  在伽利略所提出的例子中,一艘等速移動的船載著貨物,貨物相對於船是靜止,但對於河岸卻是運動,這顯示有一類運動是相對、不可確定的,一旦轉換觀察框架便可能消失。然而另一類運動,例如以弦線連接的兩個球體(這是牛頓使用的例子),當它們旋轉時,不論從哪個慣性框架皆可觀察到弦線有張力,而且張力的測量值與球的質量在不同框架下都呈固定比例關係;因此這是「絕對」的運動。只要將弦線取消,這個絕對的運動就成為星球運動的模型,並且一定需要一個「超距力」維繫彼此。重力的測量值來自星球的質量和距離,而所導致的絕對運動則暗示有一個絕對的空間。笛卡兒認為空間即是物體自身所展開的量,因此是由物件間的排列「相對」決定各點的量,除物體外並沒有空間──真空不存在。牛頓的絕對空間,一組本來是描述物體加速度運動的數據,反之成為一個無關乎其內物件秩序、獨立自存的座標系統。這樣說明應該還不夠清楚,牛頓本人如此定義(同樣出自《原理》):「位置(place)』是一物體所佔據的空間之一部份,而且一致於空間的特性,即它要不是絕對的,就是相對的。我所謂空間的一部分,不是指物體的情境,也不是其外表面。因為同等大小固體佔有的『位置』總是相等的。地點(positions),恰當地說來,並沒有量(注:意指其為一點)與其說它們是位置本身,不如說它們是位置的性質。整體的運動同於局部運動的總和,也就是說,整體從其位置轉換到另一位置,和諸局部從其位置轉換之總和是同一回事。因此,整體的位置同於諸局部的位置,因此它是內在的,而且在物體之中」如此絕對空間不再是單純的數學概念,而成為一個穿透所有物體的實有物,時間出於運動學的同樣考量,也成為一個絕對物,空間在其中移動。絕對的時空是牛頓力學必要的設定,為了解釋它們的來歷及滿足牛頓本人虔誠的信仰,牛頓引用《聖經》,說明「上帝無所不在」不是一個比喻,時空就是上帝的本體。

  再回到慣性質量是物質本質這個最初假設,笛卡兒滿佈微細「物質」的空間,以及由微細「物質」漩渦帶動的太陽系,因為慣性必定無法有任何運動。牛頓還敏銳發現他所支持的原子論的重大缺失,也就是無彈性物體的碰撞是無法想像的,因此他反對動量守恆,認為整個宇宙的動量本應隨時減少,但因上帝的推動,補足了損失的部份;如此重力是上帝無時無刻的推動,得到了令他滿意的證據,因為上帝本來就時時照顧著這個世界。

  牛頓學派一塊塊佔領笛卡兒學派的領土,終於有一天,與笛卡兒學派最聰明的繼承人碰上了。萊布尼茲加入這場辯論,始於1715年11月一封寫給威爾斯公主(Princess of Wales)的信。會令現在的物理學家驚訝的是,萊布尼茲最為擔心的並非取代了宇宙漩渦的超距作用力,而是牛頓那忙碌、顯然缺乏智慧的上帝。這是當時的常態,除了伽利略外,十七世紀著名的物理學家們,對「自己」的上帝都十分虔誠;各學派辯論的焦點,都是由學派知識展開的上帝面貌,是否足夠全能、永恆與智慧。萊布尼茲抨擊牛頓的上帝缺乏智慧,居然設計出一個動量不能守恆的世界,使祂必須時時補充。然而笛卡兒-萊布尼茲的上帝也有自己的難處,笛卡兒將物質與精神做了全然的區分後,上帝便全面從物質世界離開了。物質世界只剩各種奇妙的現象以及背後清晰的規則,指出創造一切的神,完美的智慧。神的退場,使笛-萊學派經常被批評為無神論者,但萊布尼茲早在對手攻擊前,便提出一項他發現的完全理性的公設:充足理由原理(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上帝擁有全面的「自由」是指,當有各種行為選項時,上帝會選擇有充足理由的那一個;但物質世界已有最好的設計,所以上帝不需介入。像是牛頓的上帝,一再介入世界,雖然看似能力很大,只是「任意」而無知的。

  回覆萊布尼茲的是西敏寺聖詹姆士教區主任牧師──克拉克博士(Samuel Clarke)。牛頓不可能降低身分,直接與萊布尼茲辯論,但克拉克的每則回覆,其中的每條細節,都被威爾斯公主證實,是牛頓直接授意給克拉克的。這一場書信辯論持續了兩年,直到來布尼茲去世才突然結束;然而結果一開始便可以預測:雙方將一再各說各話,誰也不能說服誰,因為辯論被提高到信仰的形上學層次。

  我想直接跳到辯論的科學部份,也就是關於絕對空間的討論。

  萊布尼茲重申空間的座標是相對的觀察結果,必須充滿微物質;相對來說,空無一物的絕對空間,其每一點都是一致的、不可區別的,因此其中沒有「距離」可言,在數學上沒有意義。萊布尼茲必須完成兩樣工作,以支持他的論據:第一是提出他的第二個公設「可觀察性原理(Principle of Observability)」,第二是指出發生在絕對空間而成立的絕對運動,不是真的。如果絕對運動為假,絕對空間、及慣性質量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因此空間可以繼續被微物質充滿。

  首先是克拉克舉例,上帝以其大能將宇宙在空間中完整位移,其中的觀察者將沒有任何感覺(伽利略轉換),但如果搬運過程有加速度,觀測者將發現變化;克拉克的第四封信提及,「牛頓爵士在他的《原理》(定義八)中,從運動的性質、原因和結果的考察中,堅持絕對運動的真實性。他展示了真實運動與相對運動的差異:前者是物體從空間的一部分被移到另一部分;後者只是物體彼此間的相對情境或秩序的改變。」克拉克想再次以加速度是絕對運動的性質,說明相對空間是無力處理運動問題的;按照牛頓學派觀點,這是無懈可擊的推論,因為以上二例中,世界裡的各物件都保持在相同位置上。

  但在萊布尼茲看來,這是個很糟的例子。他的回信說,「絕對地說,上帝似乎可以使物質宇宙在展延上有限,然而,相反的情況似乎更符合祂的智慧(構成空間的微物質必須可以無限分割,因此其量也是無限)因此,一個有限物質的宇宙,在無限虛空中以直線移動的虛構,不可以被容許。因其全然不合理也不可實行(充足理由原理,上帝不會做愚蠢但可被人類想像的事)理由除了在物質宇宙中沒有真實的空間之外,還有這樣的行為也非出於設計:它可能自動地就運作了。任何一人,不管是誰,都可以觀察到宇宙將沒有變化(可觀察性原理,運動真實存在的條件是有變化可被偵測)這只是擁有不完全觀念的哲學家之想像,他們使空間成為絕對的實在」之後他睿智指出,不僅等速運動是相對於各項標的而得到數據,加速度運動也從未導出一個絕對空間及絕對時間,運動的各項數據(慣性質量、距離、時間)仍是來自觀測者使用的座標系統與參考物。多麼深刻的意見,但之後被淹沒在漫長的神學討論中。並且,相對空間的想法不能在移除微物質後,為星球間的距離找出意義。萊布尼茲未能就此論點發揮便去世,牛頓力學以其廣用而完全佔領科學界。

  但這場辯論沒有贏家,之後的發展非常諷刺。一百年後,拿破崙問拉普拉斯,上帝在科學系統中的角色時,他回答:「閣下,我不需要這項假設」不僅是牛頓與萊布尼茲最關心的上帝被忽略,均質的絕對空間到底是何物,也不再被重視,直接當成已證明的數學概念被接受。

  Koyré教授的書至此結束,但我想快速提一下稍後更驚人的發展。1846年4月3日,法拉第代替緊張的惠斯同先生在「星期五之夜講座」演講,當他把惠斯同電橋介紹完畢後,發現還剩二十分鐘,於是他輕鬆且略帶嘗試地介紹自己的光學。

  他首先借用「以太」的觀念幫助聽眾想像,但他馬上提醒聽眾,他認為「以太」絕對是假的,因為它不可被觀測(熟悉的可觀測性原理!)。接著他把「以太」代換為某種「力場」,認為當「力場」出現擾動時,光就沿著擾動方向前進,或者光就是被傳遞的擾動。他建議聽眾將光當成不需介質,在力場中的振動。他稍後想提出數學說明,卻苦於能力不足。

  多麼令人驚訝的嘗試,這下子虛空中的微物質不再必要了,相對空間的距離可由場的強度定義。之後的物理學持續關心這個想法,牛頓的超距力不再是由精神體提供原因,而是由物體所在的空間結構提供運動的傾向。

  最近中文版《科學人》雜誌有一篇有趣的文章:〈自行堆砌的四維時空〉(p.46, No.78, 2008.8)。作者群使用「因果動態三角剖分(causal dynamical triangulation)」,將空間基本單位設定為帶有因果律(時間方向)的四元單體,以碎維方式自組裝,發現模擬過程及結果出奇穩定及合理。這不就是笛-萊學說的另類復辟嗎?對運動物體的關注,逐漸轉移到對空間性質的再次審視。牛頓學派每攻下一塊領土,笛-萊學派就躲進它們的陰影裡;我們現在的物理學,看起來就像是兩個對立學派的綜合。


參考書目:
《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 Alexandre Koyre著 陳瑞麟譯 商周出版
《Space From Zeno To Einstein》 Nick Huggett編著  The MIT Press出版
《從亞里斯多德以後》  Ernst Fischer著  陳恆安譯  究竟出版
《科學人》雜誌 p.46, No.78, 2008.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oushengtzou 的頭像
    youshengtzou

    ALT JEG SER FORAN MEG ER SÅ VAKKERT!!!

    youshengtz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