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避免遺忘,向陪伴我度過大學生活的一些書道謝。

《孤獨與追尋》許靖華
並沒有想向這本書道謝,不過也不能漏掉它。這本書讓我認定地質學不可能成為我的興趣。

《神義論》與《單子論》萊布尼茲
保存其他歷史與關係性的世界並非不可能,以及所有世界中這一個是對我們而言最符合理性的。處處可見到微積分。

《諾斯替宗教》Hans Jonas
一本典雅的書,因為引用大量古代文獻,更有古樸感覺。閱讀場景集中在冬天早晨,校內丹堤咖啡中間第二或第三個座位,正對著廣大的自行車停車場,右手邊是地質系館,背後是剛上完無聊課的共同教室。書中搜集了一群在時代(術語是移湧)中流浪生死的人,他們仰望夜空直到在星辰間黑暗的區域發現可以歸返的異鄉。無數掌權者的名字,基本是七個,只要正確喊出祂們的名字,就能在星空中上升,脫離控制。書頁空白處除了閱讀心得,還寫了許多對情緒每小時變化的內省,這樣度過了最灰暗的半年。某天遇到當時還不認識的黃啟書老師在這裡辦導生宴。

Gaston Bachelard
在他的書裡我反覆觀摩如何讀詩。最喜歡《空間詩學》和《燭之光》,因為小心展開前者可以得到前面四部地水火風的分析,二書之間的空隙夾著《夢想詩學》,整套巴舍拉學說的動力都在《燭之光》裡。他以樸素的語言清晰呈現對於詩句的內省,並嘗試以這些句子為碎片,組成哲學系統;洞悉的語調沈穩如隱士,卻十分溫暖。真想跟隨這樣的老師學習。最近讀《存在與虛無》,結尾處看到大量對巴舍拉的引用與分析。《空間詩學》的閱讀場景是在校內怡客咖啡櫃台右手邊洗手檯大鏡子前的位子,從鏡子裡可看到背後大榕樹濃密的綠蔭;大約是夏天。

《我與你》Martin Buber

密契論倫理學。文字古樸典雅並不時迸發激情的火焰,出自關心人類的沈思者,能夠引發神秘體驗。書中對密契流程的反思,以及「自聖、自失」兩種類型的界說,雖不及繼承印度悠久傳統的開元佛教,然自有見地,而且更容易下降成為群體關係的學說。作者認為我們雖然必須使役事物與他人以生存,但將它們作為真實的第二人稱單數,愛、注視與呼喚的可能性永遠都是開放的,而且只有實現這可能性,我們才能從彼處得到我們自己的位格,因為「言說我即是呼喚汝」;雖然,我們不能長久投身於此領域,否則會被燃燒殆盡。感謝「猶太文化」這門課,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實踐理性批判》鄧曉芒版
封面康德的畫像佈滿裂痕,每次都會令我聯想到我愛羅。特別喜歡其中對落體之自由或必然性的分析。閱讀地點在頂好旁的壹是咖啡,那裡晚上很安靜,這週經過發現已經關門了;因為我很喜歡吹冷氣,又討厭規矩很多的地方,重要的書幾乎都是在咖啡館讀完的(媽媽對不起,不過憑學生證有打九折)。大二某個冬天早晨翻閱安傑利訶修士的畫冊,在報喜圖中感覺到聖母與法國壓濾壺的疊影,於是趁這年聖誕節大特價,用對折買了一個Bodum壓濾壺,開始自己泡咖啡。

《物理屬於相愛的人》
在〈小徑分岔的花園〉後,討論時間隱喻頗精彩的小說,雖然只是小品。為了抒發嫉妒所說出的每句對白,在線性時間與艾弗里特式分裂時間觀點之上,逐漸推展出康德式的時空,故事同時在此結束。充滿迷離的光影,以及人類、動物,甚至是物質的監視者;原文書名「盧葦叢」,同時是書中角色的姓。

《相對論入門》《相對論的意義》愛因斯坦作、《愛因斯坦在柏林》、《在亞里斯多德之後》《在費曼之前》,以及《費曼物理學講義》一二冊
前面兩書非常流暢的展示了狹義相對論的創作過程,並且包含許多證明。前書所附閔可夫斯基空間的示範與說明非常清晰。接下來三本書是林敏聰老師送的,兩冊科學史雖然只是入門讀物,卻隱藏許多Fischer的個人觀點;每回想起,都難忘老師像小叮噹的身影,還有禮拜六超過四小時的期中期末考;其中建立了迷人的Neils Bohr形象,說他總是有能力證成對立的兩種論點,並在之間搖擺,語句還未從口中吐畢,便匆忙掩口打斷自己或是結巴以免它成為唯一的真理。閱讀地點都是在怡客靠近醉月湖的小室,滅火器後的靠窗座位,華麗大樓蓋起來以前,從窗口看得見如城堡的系館;隔壁天文物理館頂樓是不是有種樹?

《哥德爾·艾舍爾·巴赫》英文簡稱《GEB》,以及無門慧開禪師所著《無門關》
某天為了了解整體論的相關隱喻所可以展開的理論細節,上網搜尋因陀羅網(即帝釋天珠網,也可簡稱帝網或珠網),在英文條目裡發現GEB,恰好學校圖書館有中譯本;又,中譯本譯者群包括劉皓明,是杜伊諾哀歌與後期荷爾德林逐字翻譯本的譯者。絕頂聰明的一本書,試圖以同構性(polymorphism)在神經科學基本前提下解答人類認識外界能力,以及這能力本身源源生產的矛盾。書名三人構成本書主要結構,哥德爾提供嚴謹論證,巴赫的賦格音樂(以〈音樂的奉獻〉為主,一章還討論八度賦格的可行性)作為邏輯理論在平凡人身上同構性的示現,艾舍爾(Escher)也是展示同構性的大師,他的版畫作品同時作為書中場景。從知識學一路推展到人工智能,出場人物尚包括無門禪師(被視為古代邏輯學者,與諸位大師超越時代站在系統怪圈(Mobius band)的邊緣,佔本書前半段極重要份量)、印度數學家拉馬努金、畫家瑪格利特、羅素、圖靈、邱奇,還包括幾段不完備定理的簡明證明。結尾推出三種版本越來越強的圖靈定理,在一場不斷穿越鏡像的繽紛對話中結束,我深受感動。這趟旅程帶讀者來到怪圈的邊緣,並親身示範我們總是能夠跨越魔圈而仍然保持自我的能力。
《無門關》蒐集數十則公案,先以有意識地改寫來整理公案,使之清晰條理化。接下來是一句激烈問句點明二值邏輯在此公案碰到的難題,最後是四句偈既暗示解題線索又阻斷岔路。這是一場非常吸引人的遊戲,規則是閱讀者必須在最恰當的地方插入取消二值判斷的術語「無」,擺的地方太小則闖關失敗,擺的地方若太大會使整則公案消失,每則公案經過整理都恰好只有一個恰當的插入點。書名意指以「無」為通行門戶,又暗示所有公案本來無事的遊戲性;企圖使讀者在這場激烈的智性遊戲中達成對「無」的直觀體驗。
大學最遺憾的事情之一,就是沒有在大一大二就讀到這兩本書。

《盲目》薩拉馬戈
在寒假仍然逗留在學校的一天裡讀完。坐在怡客咖啡內室座位,從中午讀到晚上八點,這時隱約看得到湖畔仍有一些走動的人,我的視角恰好與結尾相同。

列夫席茲演奏平均律、郭德堡變奏曲、賦格的藝術以及《謝靈運詩全集》、〈辨宗論〉
列夫席茲一連四天在新北市政府會議廳演奏巴哈的曲子,正好在期末考週,這週因此每天只睡二到四小時。我還記得平均律中不時吹來清冷的空氣,乾燥的時候像巖穴內部,有幾何碎片在穴頂翻轉嘗試自我組裝,溼潤的時候像來自樺樹林,樹木投下垂直的陰影,背向我們向某物張開枝葉喃喃自語;不時有切分音讓音樂流動。郭德堡變奏曲那晚,大約在第二十多的變奏處,當我追蹤低音聲部時,突然清楚看見夜晚的京都式庭園,後來翻看訪談,發現這恰好是演奏者得到詮釋靈感的場景之一。這週除了考試,又需交一份謝靈運報告,我想嘗試做出一個詩與知識的模型;因為面對電腦會腦袋空白,所以得先用手寫。全文在葉子咖啡館完成,每天考完試就去那裡努力,回來睡半小時再出發去音樂會,聽完音樂就回來打字,每分鐘三十多字。最後記得大概超過一萬五千字,從〈辨宗論〉的知識全有全無律開始;這篇古代論文模仿印度問難體寫作方式,然而搜集的問難來自時人而非作者自設,不時可見錯問亂問,但所收錄的高僧評論足以彰明論旨以及論點缺失。

《重負與神恩》以及〈關於主禱文〉Simone Weil
從約翰伯格的書裡知道這位法國密契論社會工作者。在大學快結束的時候,無意間又在好幾位作者身上,例如蕭沆以及此處的薇依,辨認出諾斯替主義,頗生感觸;異鄉終究是我們在事物景觀背後挖鑿出的龕室。閱讀場景在冬天普通大樓隔壁的新大樓,上完〈先秦道家系譜學〉後,走空橋過去隨意選間空教室,這年特別多雨。我將《道德經》本體論的部分與此書對讀,練習區辨不同的密契系統。薇依出於天主教傳統,因為渴和飢餓,呼喚本體為水和食物,但因為只有信仰能指向真正的神明,儘管神明已經示現為指畔的水和食物,她告誡自己不能碰不能想像。她說每件事物在手中被摩挲,被注視時,都能展開世界的歷史,而且只要讓自己承認這是唯一的歷史,這物體就成為門戶,穿過門戶的人將成為歷史的碎片參與歷史的洪流,得到在連續事實中的自由。因為事件在事後的追溯中,總是能發現它從微小處開始偏離預期,因此她告誡自己不能想像,並且要在行動中讓自己化為物。〈關於主禱文〉密切吻合《道德經》,除了免除債務那裡語句在邏輯上前後調換,因為本體不同。

《跳房子》
放在水源BOT床頭,每天睡前在粉筆格子裡跳一兩格。懷念其中在都市上空出現的形上河流,每個人隨時都能一頭栽進去。

《古詩評選》《唐詩評選》王夫之
中文系很少開詩的課程,好不容易開成了又很容易淪為通識課,想學詩只好自求多福。作者批評嚴格並擁有相稱的品味,在詩中尋找本色、巧藝、均衡(忍力)與智慧。批評體系隱藏佛教知識學,作者以非常嚴謹的方式掌握並操作這套學說,比起嚴羽只是表面套用並挪用華麗術語自不可同日而語。自己閱讀仍不時感到困難。

《人的境況》《心智生命》漢娜・鄂蘭,《Early Greek Thinking》海德格
大學最後一段時間讀的書。讀Anaximander時遇到大雷雨在窗外。
「使事物生成者,亦使事物消逝,此依必然性的規定;因為互相待以不公義,事物向彼此親手交付償金,此依時間的命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ushengtz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